在學校,他是學生喜歡的老師,有著自己熱愛的領域。他已經習慣在輪椅前安裝上電動車頭,從家出發15分鐘后到達學校﹔總是會提前到教室﹔他上課時聲音很大,會坐在輪椅上努力伸長手臂在最下面的黑板上板書。另一方面,學院的教學秘書在為他排課時,會盡量安排在上午三、四節和下午五、六節,以錯開上下課的高峰期,教室也會安排有電梯的新教學樓,或者是教學樓的底層。
“這是一條漫長又充滿荊棘的路,大浪淘沙,但也是一個非常平淡的積累過程。”曾經,在易詩的人生規劃中,他隻需安靜地向著他的山頂攀登,按部就班地完成每個階段的人生計劃,教書育人、科學研究、發表論文。其中,讓自己科研成果實現有形價值的轉化,讓人們的生活能因為這些成果有一絲絲更好的轉變,是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理科生最浪漫的期待。
人生規劃並未改變 精神自由於重生
C
5年后,再回憶起那場事故,易詩的敘述非常平靜,包括奮力游向岸邊時冰冷刺骨的湖水,救護車上感覺到整個背部被撕裂的劇痛﹔他第一次從醫生的嘴裡聽見“骨折”“癱瘓”等詞時,想著要躺在床上3個月﹔幾次手術后醒來,充滿希望感受雙腿,卻依然毫無知覺,他覺得情況有點糟糕﹔最后在康復醫院詢問病情時,醫生寬慰他,好好做治療,會有奇跡。
整個疫情期間,易詩都沒出過門,家裡客廳裡封起的陽台就是他的書房,向陽又寬敞。在那裡,他完成了針對紅外熱成像圖像處理的最新優化和細化。
如今,又是一年春暖花開,萬物復蘇,在家裡,每天吃飯時,易詩會看著窗外的草木萌發,心生感激,“人的堅強和樂觀,總會等到柳暗花明的一天。”(華西都市報-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雷遠東)
“感覺,就是越純粹、越自由,也越美妙吧。”五月初夏,易詩說道。
這幾年,在科研上,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,主持承擔橫向項目1項,擔任《紅外技術》期刊(北大中文核心/CSCD核心)審稿專家,發表學術論文12篇,申請發明專利3項,出版機器人設計方面教材2部﹔在教學上,除了承擔本科專業課教學7門,還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6項,每年平均指導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設計12人。
易詩在輪椅上鍛煉身體。
“我也沒想到,那樣一段全身心去努力的時光,會在多年后成為內心巨大的力量,而且,和現在的那些努力相互融合,內心越來越堅定。”從受傷,到最后坐著輪椅回到講台,易詩隻用了8個月的時間,以他的病情看,這絕對算是比較快的。
攀登路上突發意外 身體束縛於輪椅
那年元旦,易詩在登山時從接近6層樓高的懸崖墜下,狠狠摔進山下的湖中,腦部撞在湖底的石頭上,胸部、腰部等多處脊柱骨折,從大腿到腳趾完全失去知覺。從那一刻開始,這個原本身高1.76米,酷愛游泳、籃球、旅行的青年,身體被完全束縛在輪椅上。
走出封閉 坦然面對 打通了兩個世界
A
一段時間,易詩覺得自己身處於兩個世界。
B
其實,內心的力量,都是一點一點累積的。
原標題:他想征服的“山峰”從未改變
而在學校以外,易詩接觸到很多情況跟他類似的病友,他們會相互鼓勵、也會偶爾聚會。“成都是一座包容性很高的城市。”走在路上,易詩會感受到身邊有人在用余光觀察他,但是真正指手畫腳或者上來問他的幾乎沒有,“但是有病友就是受不了這種目光,所以寧願好幾年都不出門。”
接受自己余生將在輪椅上度過,,易詩隻用了三天,他不吃不喝、不言不語,從涌上心頭的千百種情緒中,抓住了“站起來”那一根。
易詩感激學校和學生,當有實驗或者是講座,學生們甚至會更早比他考慮到有無電梯,然后來接送他,“我回歸社會后,非常感謝身邊的人,家人、同事、領導、我的學生,他們對我的幫助非常大,沒有他們的關懷和照顧,很多工作我自己也是沒辦法靠自己現在身體狀況去完成的。”
從2015年意外墜崖之后到現在,5年裡,這位成都理工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副教授,已經習慣穿梭於兩個世界。一個是在校園,安靜、簡單、純粹,他日復一日沉醉於科研和教學中,在捕捉科學力量推動改變的同時,也收獲尊重和榮譽。另一個,則是在日常,喧鬧、打量,更多是善意,他學會在輪椅上觀察周遭,坦然面對新生活中的得到和失去。
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
Copyright 2007-2008 All Rights Reserved